今年利用生日折扣,一舉在七月份採購了9本書,《走訪三國》是目前第一本看完的。

走訪三國羅吉甫撰文,王萍採訪攝影。

為什麼9本書內會是這一本最先看完呢?原因無他,因為這一本最簡單,幾乎都是圖片,

我看書的時間幾乎都是晚上就寢時,趴在床上看個約一小時,此書7/22入手,7/25看完,花費時間大約3、4小時。

看完後最大的心得:這本還真不值得我花的2百多大洋。為何?

 

第一、圖文沒有聯結。

翻《走訪三國》前的作者序時就很訝異,怎麼會有兩篇序!?細讀才知道,一個是專責攝影,另一個是看圖說故事(我嚴重質疑撰文的根本也沒看照片)。

攝影的王萍是大陸人士,看他寫的序文,大致可以得知王萍本人對他拍攝的這些三國遺跡是很有個人想法,可是出版社竟然是請羅吉甫來撰寫。羅氏在序文內也很坦白告訴讀書他本人並未因這本書而實際到大陸「走訪三國」。光這點就實在令人頭上冒出無限黑線了……。

拍照片的不寫文,寫文的根本沒到過當地,造成的最大後果就是,讀完本書後只覺得那些照片和文字幾乎搭不上邊,寫文的自唱自彈,實在和書名「走訪三國」相差不小的距離。

 

第二、照片不專業。

好吧,人家兩位開頭序文都告訴讀者這本是以照片為主的「入門級」三國書,那就別計較太多圖文的貌離神離了。可是……

我x你的香蕉芭樂,喔,歹勢,一失控就漏出本性來>_<

抱好看圖的看書情緒,在摸到以高級雪銅紙全彩印刷的書頁時,還真的覺得自己在看一本有質感的書,可是x的咧,看到一張張所謂的照片後,我實在很想猜猜王萍這個大陸同志,是不是經濟有點困難,怎麼拍出來的每張照片,色澤不佳就算了,還有n張照片還看得出沒關閃光的鏡頭。好吧,色澤不佳可能歸究於出版社沒給多少經費給採買一台專業相機,閃光忘了關,可能是忙中出錯。但是,不得不講個但是,我對照相沒有任何基礎,頂多是站在一名挑剔的觀眾角度而言,《走訪三國》內許多照片的攝相構圖角度都很有問題,拍出來的效果讓我看了只覺得,怎麼大陸的天空永都灰灰暗暗的,各種史跡,尤其是呈放於室內的,只有兩種效果,一開了閃光後變成一片白,二關了閃光後變成一片黑,取景永遠是大中至正……

如果硬要替本書的攝影打分數,我能給個及格邊緣60,畢竟真正走訪三國的是王萍,流汗的也是他。

 

第三、執筆口吻不一。

撰文的羅吉甫很顯然的是,攝影是攝影,撰文是撰文,專業分工十足,但沒有任何合作形跡。再來,羅氏在序文直接告訴讀者這本書在企劃時便要走輕鬆路線,所以他寫文是用較簡易及不同觀點入手。

的確,乍讀之下,每篇的題目都取得很有意思,很符合時下潮流用語,可是在我看來倒顯得不倫不類。書中用語文白夾雜,偶爾還冒出幾句台語,實在是很跟得上近年來推動母語教育思潮。只是羅吉甫寫文時,有時是個滿口沒大沒小的痞子,有時又變身成考古深究的學者,令我讀完這本書實在汗滴得有點大。

 

最後,還有幾個小缺點。本書雖說是「走訪三國」,但是吳國孫權在書中所佔的比例僅不到五篇的篇幅。歷史脈絡也不是十分明確(這點我是有點吹毛求疵啦)。虎頭蛇尾,開頭洋洋灑灑地途述曹操興起,結尾讀完令人錯諤,啊,這樣就沒啦?!

 

《走訪三國》是我繼讀了《柏楊品三國》(被品三國這三個字騙了!)、易中天的《品人論》(出版社和責任編輯都該再訓練)後,再一本讀完後有種浪費時間的空虛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o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